部分区域性银行质量尚可,估值不高,个人投资者可关注区域银行ETF机会|环球观热点

红周刊 特约 | 约翰·多夫曼(John Dorfman)

每次央行加息,总有些什么会破碎。


(相关资料图)

这次的问题在于加息的速度太快了。人们可以回过头来对硅谷银行“评头论足”,但一定程度上,他们也是充裕流动性下的牺牲品。

在笔者看来,硅谷银行的破产并非无迹可循,其早在去年三季报的时候已经资不抵债了。但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的破产,并不意味着投资者需要对区域性银行“用脚投票”。恰恰相反,在笔者看来,区域性银行在定制化、高接触度服务方面,比大型银行更有竞争力,且从资产质量来看,部分银行CET-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比率都高于8%,而且借贷的贷款/价值比率基本都在80%以下。与2008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而在这次危机发生之前,区域性银行的估值就已经是最近30年来最低了。

当然,笔者并不建议个人投资者挑选银行类的个股,或许投资一个区域银行的ETF,会是一个获得风险调整后收益不错的选择。

 硅谷银行的破产“有迹可循”

硅谷银行(SVB)的资产负债表在2020-2021年的科技股泡沫和央行天量流动性释放过程中扩张了一倍,但高收益的投资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基于对风险的规避,以及找不到特别好的投资品种,硅谷银行的管理者将这些资金投到了相对安全且具有流动性的债券中。由于当时利息很低,这些债券的估值也相对很高;当央行为了压制通胀,在去年连续加息时,这些债券的价值逐渐降低,让硅谷银行的持有到期类和可供出售类债券都造成了巨大的浮亏。

事实上,去年三季报的时候,硅谷银行已经资不抵债了,主要原因在于持有到期类债券的浮亏在那时候已经达到了150亿美元,加上40多亿的优先股,剩下的普通股股东的权益是负数。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可能也就没什么了。但硅谷银行与高盛做了一笔交易,暴露了可供出售类债券的18亿美元亏损,大家忽然意识到,这家公司可能存在资不抵债的问题。同一天,公司宣布希望股权融资。

笔者一直觉得,他们或许可以选择一个更早的时间以更高的估值去融资,不了解他们为什么拖到这一刻,或许他们担心信心的瓦解吧。但事实确实如他们可能担心的那样,信心真的瓦解了。

硅谷银行的储户非常单一,很多都是科技和风投行业的公司,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因此恐慌很快就形成了。周四到周五那一天,1600亿的存款中,有420亿希望从银行抽走。银行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提供这么多的流动性,公司也就此倒闭。这是令人唏嘘的。

硅谷银行对美国的创新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认识的一些企业家也是他们的客户,他们曾经拥有一个令人欣羡的商业模式,并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而成为一只百倍股。回过头来,他们的生意模式,在快速加息面前,竟然是如此脆弱。

 区域性银行提供更多定制化服务

 不少区域性银行的业主都是大股东

上周末另一家被接管的银行叫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这家银行主要是在纽约州运作。他们和很多纽约的政要以及商业大亨都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比如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在2011年到2013年之间,就是签名银行的董事成员。签名银行主要帮助客户做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和存款,很多客户是商业地产开发商,这是签名银行的客户单一性。

 

纽约在新冠疫情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居家办公的盛行,纽约的写字楼空置率达到了历史高点。这些写字楼的空置自然导致了他们的价值的下跌,而白领的缺席也让纽约许多其他相关的商业类地产价值都有下滑,这本身就对签名银行的客户业务造成了冲击。当这些客户因为担心签名银行在虚拟货币领域的风险敞口而大幅撤资的时候,恐慌又很快形成,于是,这家创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非常出色的银行也从资本的舞台上谢幕了。

这种恐慌也散布到了整个区域银行板块中。投资者们担心储户从区域银行撤走资产,纷纷抛售区域性银行,造成整个板块的股价大幅下跌。这种跌幅,是危险,还是机会呢?

区域性银行,顾名思义,是服务某一个区域的社群或客户群体的银行。举例来说,在新英格兰地区做得非常出色的一家名为韦伯斯特的银行(Webster Bancorp),就是起家于康州,专注于服务那个州的客户,然后一步步通过有机增长和外延并购进入纽约、麻州等其他新英格兰州的。韦伯斯特银行由哈罗德·韦伯斯特在1935年建立,那时候美国处于深度大萧条,很多人流离失所,而韦伯斯特心怀宏愿,希望帮助这些人有办法定制一系列贷款方案,让他们有家可归。因此举其享有盛誉,而韦伯斯特银行也变成了新英格兰区域最大的银行之一。

即便是倒闭了的签名银行,他们也为客户提供非常定制化的服务,给予客户很多关心和帮助。很多大的财团和政客之所以选择签名银行而非摩根大通或美国银行,就是因为他们觉得签名银行可以给他们更多的定制化的、高接触度的服务。

如果您是一名小企业主,您会发现,定制化和高接触度的服务,会让您轻松多少。打个比方,如果您拥有一家企业,名下有6套房产,同时有15个雇员的W-2表(美国的“五险一金”),这时候要依靠美国银行的流水线式的服务就非常困难。

笔者之前和一家银行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客户之所以离开富国银行,就是因为他们有环保意识,希望对方不要寄纸质材料,而对方根本置若罔闻,不停寄送纸质材料,他们最后受不了了,因此选择离开,找了一家当地银行。

另外,不少区域性银行的业主都是大股东,他们持有这些银行的很多股票,与股东利益绑定。自从金融危机以来,整个银行业的财务状况也相对比较良好,笔者所关注的银行的CET-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比率都高于8%,而且借贷的贷款/价值比率基本都在80%以下。换句话说,和2008年金融危机相比,今天的银行业,和那时候可谓天壤之别。

逐步整合的区域性银行估值并不高

区域银行ETF或在风险调整后带来不错回报

除了这些,我们当然还需要关注估值。

区域性银行,在这次危机发生之前,就已经是最近30年来最低的估值了。笔者也不太确定市场是否真的那么有真知灼见,还是仅仅是对收益率曲线的反馈而已。很多区域性银行还能以高单位数增长储蓄和贷款,具有很好的成长性,但估值却在6倍~8倍的市盈率,个人觉得太低估了。1907年,因为一个纽约第三大的信托公司联合其他银行推升铜价失败,有一次大的金融恐慌。JP摩根出手相助,和一些其他的纽约大银行一同稳定了市场情绪,股市三周之后就见底了。上周末,政府已经出手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为区域性银行提供流动性,同时给储户提供信心。作为经历过2008-2009年的执政者,他们了解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信心的危机,而化解信心不足,就是治愈金融危机的根本良方。

区域性银行可以分散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和借贷风险,为整个生态圈增加韧性和多样性。这是一个在逐步整合的行业,上世纪90年代当笔者还在“逆向投资之父”大卫·德雷曼的基金工作时,有18000家银行,而现在只剩下了5400家银行了。

这说明两件事,第一,作为整合性行业,区域性银行理应享有收购溢价,而非对其他银行的折价;第二,还有很多银行存在,监管不可能把所有有问题的银行都收下来——他们应付不过来,也不会希望最后整个国家只有几个或几十个大银行,那样系统性风险将大到令人无法接受。最后,我们调研了几家银行,发现储户很少离开这些银行,更多是在不同的银行间挪移自己的资产,让每个银行的存款低于25万美元,储蓄的净流出大概在4%~5%。虽然4%~5%不是一个小数字,但比起市场的恐慌和股价所预示的流出,还是相差甚远。

当然,笔者并不建议个人投资者挑选银行类的个股,原因是,银行的财报分析需要较深入的了解和专业技能,这并不是一般的个人投资者所具备的能力。举例来说,第一共和银行(FRC)确实是一家非常出色的银行,笔者身边的一些投资者朋友,甚至把能在第一共和银行拥有一个服务定制化的账户而感到荣耀。

这个银行运营了很多年,从上市时的29美元,作为一个复利机器的典范一度翻了五倍多,但如今一夕之间就回到了十多年前的IPO价格。我希望第一共和银行能够活下来,但第一共和银行超过70%的固定利率债务和混合利率债务让笔者望而却步。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或许投资一个区域性银行的ETF,会是一个获得风险调整后收益不错的选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区域性银行都会是美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多夫曼基金首席投资官。本文已刊发于3月18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

关键词: